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65|回复: 0

中国的专家是多,大多数都跨行管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22 14:5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国家向来不缺乏专家,专家在各行各业是多如牛毛,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婴幼行业、育儿领域,亦是涌现出无数的专家,有人出本书就叫专家,专家不再神秘,就在你我的身边。我们这一代年轻父母,大多是70后80后,读过许多的书,因此大多相信书籍,相信专家,有的甚至是迷信。书中自有育儿经,捧着书本来育儿,用老人家的话叫“读书,吃书”。

        现在的专家多,著作多,言论多,有的观点是针尖对麦芒,让我们这些年轻父母无所适从,左右为难,到底谁说的是对的?相信不少初为人父母者都有这样的困惑。如果人云亦云,那么肯定要迷失方向。育儿书籍,专家观点,到底要不要信呢?个人以为,要有选择的相信,理性对待专家言论,用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这样你就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精华为我所用。下列对时下育儿热门话题的专家言论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之一:三岁前孩子背诗识字都是徒劳的,因为三岁前的记忆会归零

        这一观点无法考证到是哪位专家最先提出的,总之已经成为默认公理,大家一般就是认为书上说的,专家说的。看了网上一些资料,还有很专业的科学研究数据及“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3 岁前儿童的记忆是不能永久保持而出现“幼年健忘”。我不质疑这个研究结果,只想说,不论是3岁的幼儿,还是30岁的成人,只要不温故而知新,都很容易忘记过去的记忆。古今中外,无数名家的成功也足以说明,孩子3岁前的诵读记忆对其一生都是受用的,不至于是“徒劳”。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这些三字经中的“神童”都是到了6、7岁就修成正果,也不是一蹴而就,肯定需要好几年的磨练积淀,才有祖莹八岁呤诗,李泌七岁赋诗,刘晏七岁在朝廷当官。诗仙李白也是3岁左右就能背诵许多经典古文,六岁能作诗。

        谈神童也许离大家太远了,拿我家豆豆来说,他的经历也可以打破这一专家理论,算是豆爸的实验结果。在2—3岁的时候豆豆已经记住三字经全文,分五段可以背诵或指读出来,之后上幼儿园,兴趣减弱了,我们也不强求,似乎也遗忘了。(参见博文《幼儿该怎样学习三字经》)。今年暑假(4岁半)某一个晚上,小区一个小朋友在众目睽睽之下背诵了三字经前面两段,得到众人的赞许。豆豆也在一旁默默地听着,若有所思。回家第一句话,“爸爸,我也要读三字经”。立即翻箱倒柜找出以前的那本三字经,开始听CD、看VCD。到了第三天,开始自己诵读了,第四天可以分段背诵了。一周后,居然全文背诵,很是惊奇。惊奇孩子的记忆力,可以把2年前背诵过的如此快速恢复,这足以说明:3岁前的记忆并不是归零的。只要孩子有兴趣,温故而知新,很快就会重新掌握。豆爸我也是一样,基本忘记差不多,比豆豆强的是记得前面10来句,和他一起学习后,也才慢慢恢复记忆,还不如他掌握得快。这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活生生的事例说明什么?

    之二:三四岁背古诗扼杀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

        这一观点由原教育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提出,得到孙云晓等教育专家的拥趸。韦钰院士认为三四岁的孩子并没有足够的理解能力,也没有长期记忆的能力,这时候大量背诵古诗不会使孩子长大后文采飞扬,反而会影响孩子创造力的发展。不知道韦钰院士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是否有长期跟踪调查实验一批孩子,如果真的有这样做,我无话可说。对于国际组织的调查结论:中国孩子缺乏想象力、创造力,这不能直接归咎于三四岁背古诗吧,真正根源应该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功利教育,应试教育等问题。因为豆爸也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实验和调查,也只能通过一些史料事例来探讨这个问题。我国的两弹元勋钱学森3岁时已能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5岁时可读懂《水浒传》。钱学森幼儿时期的经典诵读对他惊人的记忆力和以后成为杰出的科学家是否起作用?还有许多古代科学家,祖冲之、张衡、沈括、徐光启、宋应星等人,估计三四岁都在背诵古经书吧,为何他们可以有圆周率、地动仪、梦溪笔谈、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流传千古的重大发明和引领当时世界最先进水平?相信这样的名人事例,还可以搜罗出无数,古今中外,比比皆是。这样的重量级专家言论是否过于草率了?会让多少年轻父母左右摇摆,踌躇不已?

        之三:孩子早识字弊大于利,违背成长规律

        该观点代表人物:小巫、孙瑞雪等早教专家。这些早教专家的这种观点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一方面扛起蒙氏教育、早期教育的大旗,另一方面又在告诫大家不要过早去识字背诵。小巫的观点有些西化,不过也没错误,她是站在西方视角看问题,注重孩子的自我发展,给孩子快乐童年。只是脱离了中国国情和中国式教育。以小巫式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只能适应美国生活,肯定在中国无法生存。其实对于幼儿识字问题,个人以为不必纠缠早晚的问题,孩子有兴趣就早学,否则就晚学,到了小学阶段是必须学。专家无需给出什么绝对权威理论,一切真理检验的标准是: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孩子是否乐于接受?我认为对于幼儿识字并不要刻意去教,也不是片面灌输给孩子,应该一个有趣、快乐的互动过程。早识字也不等于早读书、早上学。其实对于孩子早识字、早学习没有必要当作洪水猛兽有机会让孩子多接触多玩玩,玩中学,有什么不好的?我们的权威专家们大多站在理论的高度或自己立场上看问题,正以自己的观点影响着一大批年轻父母。以至于一些家长今天看A说孩子要0岁开始早教,开始识字,就开始满腔热情投入早教革命;过一阵又看到B说早识字如何如何的不好,还引经据典,貌似做了不少研究,看得年轻父母们一身冷汗,一脸茫然,到底孰对孰错,该听谁的?可怜这些家长和孩子成为不同专家理论的实验品,时常南辕北辙,180度大转变——突然放下正在积极开展的识字学习,转而要享受童年的快乐、幸福;抑或是相反。

        还有关于“该不该打孩子”、“孩子被打该不该还手”、“是否赢在起跑线”等问题上,专家观点和我们实际碰到问题有时就有些矛盾,该听专家的,还是坚持自己的做法,确实让人有些困惑。专家认为:父母打孩子,会让孩子从小充满暴力性;孩子被打后,教孩子还手,会助长孩子的攻击性,以暴制暴。A专家说要赢在起跑线上,B专家说要输在起跑线上,并各自予以佐证,让年轻父母摸不着头脑:还要不要对孩子进行早教?此类专家理论,举不胜举……

        育儿四年多的经历,或许谈不上经验,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专家理论、书本知识只能作为一定的参考、借鉴,吸收其中的一些经验和积极做法,在实践中灵活掌握应用,不可全盘照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每个孩子都是特殊的,具体的,只有父母才是最了解自己孩子,明白TA的需求,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而不是见到专家理论、观点就盲目崇拜,失去自我,只有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年轻父母应该以科学、正确的理论为指导,一切从孩子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之路。在张悟本、李一等人大行其道的当代中国,更需要年轻父母擦亮自己的双眼,甄别专家的真伪、理论的实践性可行性。我相信,只要有爱,有心,有思考,每个父母都可以成为自己孩子的专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成都人社区 ( 蜀ICP备09027222 ) 互联网安全

GMT+8, 2024-4-20 11:18 , Processed in 0.07539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