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40|回复: 0

见证曹家巷诞生至今50多年岁月 93岁老人期待新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5 05: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able cellspacing=20 cellpadding=0 align=center>
        <tbody>
            <tr align=center>
                <td>   


楼道走廊是居住在曹家巷一、二街坊住户们晾晒衣物的唯一地方。




住户张建说:“曹家巷一、二街坊均无停车棚,所以自行车只得每天扛上扛下。


<table cellspacing=20 cellpadding=0 align=center>
    <tbody>
        <tr align=center>
            <td> height=450  width=299  


曹家巷二街坊的杜大妈说:因为电线老化不能安空调,所以就只得生火取暖。

      敖陶 记者 王丹 摄影 朱建国


      过去,荣耀似乎还在昨天,曹家巷从无到有,在一片农田里崛起繁华工人村


      现在,低矮棚户区在周围高楼的映衬下,显得与这个城市有点“格格不入”


      那种记忆


      昨日下午2点,寒冬里的成都,笼罩在阴冷昏暗中。萧瑟的风不停拍打着破旧的木窗,93岁的张云贵独坐在成都曹家巷二街坊11栋1单元家中。尽管只是住在2楼,但昏暗的楼道、破烂的楼梯都让他感觉出门障碍重重。一样的风景,一样的人,他看了56个年头,早已烂熟于心。如今,在曹家巷工矿棚户区,张云贵是年龄最大的老住户。过去,他见证了曹家巷从无到有,在一片农田里崛起繁华工人村;今天,他还将见证曹家巷追赶时代,从危旧房华丽变身电梯大楼、示范小区。


      1953年9月20日,重庆人张云贵和同事被西南建筑一公司调到成都工作。当年,曹家巷还是一块水源充足的田坝,葱郁的庄稼地夹杂零星的荒草……


      “在田坝的对面搭个棚子住上,就开工了。”那时的张云贵似乎有使不完的力气,接下公司任务,他和一群小伙子一起亲手在农田里建起了一栋栋红砖楼。


      由于住宿条件艰苦,公司规定不能带家属,妻儿都在重庆,他还要忍受背井离乡的孤寂。


      3年后,张云贵又被安排到曹家巷工人村承担建筑工作。通过向领导申请,公司分给他一间18平方米的房子,这正是他亲手修建的曹家巷一街坊19栋12号。张云贵别提有多开心,赶快把已经在宾馆住了将近一年的妻子和孩子接过来一起生活。


      快乐和荣耀似乎还在昨天,岁月却已悄悄流逝。张云贵没想到,自己一家人在曹家巷一住就是56年!


      随着5个子女相继出生,18平方米的房子越发显得拥挤,一家人挤在2张大床上睡觉,简直无处下脚,最终向公司又申请到一个16.37平方米的单间。


      如今,老伴已去世多年,张云贵就一个人独居在16平方米的蜗居里。曾经的工人村,也随着岁月流逝变成了低矮棚户区,在周围高楼大厦的映衬下显得与这个城市有点“格格不入”。


      前不久,张云贵吃坏了肚子,凌晨3点到楼下上厕所,由于“黑灯瞎火”,他绊了一跤,爬起来找了好久才找到家,腰疼痛了3个月。从那以后,他不敢乱吃东西,下雨天也不敢出门。


      “住久了,突然说搬家还不太习惯。不过搬新房肯定是大好事,最起码能有个自己的厨房厕所。”张云贵感叹着,新时代来了,他终于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了。



<div id=news_more_page_div_id align=center  > [1] <a href=[img]http://scnews.newssc.org/system/2012/02/08/013439335_01.shtml>[2] <a href= [img]http://scnews.newssc.org/system/2012/02/08/013439335_01.shtml>下一页</di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成都人社区 ( 蜀ICP备09027222 )

GMT+8, 2025-4-21 20:46 , Processed in 0.04571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