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92|回复: 0

成都主动引导舆论化民怨:路虽堵 民意通道不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24 23: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一个月,成都三环内共有23个路建工程密集开工,对市民出行产生一定影响。面对市民的“怨言”,成都市政府相关部门通过报纸、网络主动发声,及时沟通民意,积极争取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善用新媒体赢得舆论主动

    2月22日,成都交管局新浪官方微博“成都交警”做客新浪四川微访谈,与网友在线交流。网友 “作家的梦想-彬彬”提问:“亲爱的交警同志,上下班高峰期,封闭了进城,我们这些住在三环外的人情何以堪。”“成都交警”回答:“我们不是不让三环外的车辆进城,只是以时间换空间的办法解决中心城区拥堵的问题,不然大家一窝蜂涌入城内,城内的道路又消化不了这么多的车流。”

    在回应网友 “混乱的鲁西西”的建议时,“成都交警”表示会 “通过官方微博及时发布道路信息,免得市民走冤枉路。”在一小时的访谈中,“成都交警”共回答网友提出的35个问题。

    成都轨道交通有限公司的腾讯官方微博“成都地铁”及时发布地铁建设的最新消息,吸引了65000名粉丝。成都官方微博“微成都”也及时发布相关道路信息,就交通拥堵问题与网友互动。

    此外,成都一些媒体和腾讯微博合力打造“962211交通互动平台”,发起“缓堵保畅我建言”的话题。网友“zhouwenxue”建议:“对影响公交优先的行为,设立曝光台,大家监督改进管理。”

    点评:“大众麦克风”的时代,普通民众通过网络表达利益诉求,参政议政热情不断增长。成都市相关部门主动“触网”,及时、持续发布道路信息,直面民众抱怨,赢得了市民的理解和支持。善用新媒体,加强对话沟通,成都市相关部门在舆论应对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新媒体意识”值得赞赏。传统媒体发声搭起互动平台

    在“堵得慌”的日子里,华西都市报、天府早报等成都多家媒体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通告最新交通信息、解答市民疑惑。市民杨小姐家住东2.5环外的沙河旁,得知成都年内还将陆续启动20多项交通工程,她向华西都市报记者表示:“成都会不会变‘成堵’哦?看来今年上班会麻烦了。”对于市民的这些疑问,媒体注意倾听,并从相关部门得到解答,及时反馈给读者。

    很多市民认为,通过媒体来和政府沟通,“加强了相互理解,自己的声音能被领导听到,路有点堵,心却不堵了。”

    点评:传统媒体在时效性、互动性、表现力等方面无法与新媒体相比。然而,传统媒体主动倾听民众声音,呼应网络民意,主动引导主流舆论的民意疏通技巧,对今后的舆情工作有借鉴意义。政府公开求体谅获得市民理解

    2月22日,成都轨道交通有限公司通过媒体刊发《致成都市民的公开信》,介绍了成都地铁建设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加快进度的方案,对因地铁修建而受到影响的市民致歉,对市民的支持和理解表示感谢。

    23日,成都市建委就开工的地铁建设项目给市民造成的不便郑重道歉,并就多个项目同时开工的说法进行澄清。

    2月27日,成都市委、市政府向市民发出公开信“求体谅”:“人心齐、泰山移,只要全市上下同心同德、共同努力,我们就一定能够克服今日的不便,一定能够打赢这场交通大会战,让广大市民早日享受出行的便捷舒适”。

    有网友认为,舆论认可公开信,表明了民众对政府的体谅,同时也提醒:“缓堵”不能只靠说,关键还得看政府怎样做。

    点评:城市道路综合整治会暂时增加交通压力。成都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相继发公开信致歉,是对市民作为城市主人的尊重。主动化解民众“怨言”,是简单而高超的舆论引导艺术,是政府与民众在交流方式上的新探索。舆情建议

    舆情应对是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政府形象与公信力只有在长期的交流沟通中才会得到提升。解决问题为主,舆论引导为辅。研究舆情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及时了解民意,回应社会关切,解决现实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在引导舆论的同时,更应把舆论反映的问题作为决策时的参考。

    四川日报网 董晓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成都人社区 ( 蜀ICP备09027222 )

GMT+8, 2025-4-22 22:27 , Processed in 0.04306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